發布日期:2023-03-26
3月25日,由船海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和中國船舶第七一九研究所、宜昌市船舶檢驗中心聯合發起成立的國內首家綠色智能船舶研發工作室在湖北宜昌揭牌,會上發布了首批旅游客船、貨運船舶、客運渡船、滾裝船舶、工程船舶、公務船艇等六大類37種示范船型,簽約6個產學研合作項目。學院院長李曉彬、黨委副書記李春梅受邀出席授牌儀式和產學研簽約儀式。
宜昌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胡朝暉表示,當前,宜昌正搶先布局“氣化長江”“電化長江”“氫化長江”新賽道,力爭5年內建成全國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示范區,全力構建綠色智能船舶千億級產業鏈。船舶產業、航運資源和各類高層次人才的匯聚將為長江航運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貢獻新的“宜昌范式”。
武漢理工大學船海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院長李曉彬表示,學院將以工作室成立為契機,持續深化院地、院企合作,將高校智力資源與宜昌船舶產業創新需求對接,共育適應產業行業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中國船舶第719研究所副所長王鎖泉表示,將做好技術牽引,激發行業動能,共同推進綠色智能船舶在宜昌“發芽生根”。
市港航建設維護中心主任梅常春表示,工作室將聚焦新場景、推廣新能源、研發新船型,爭當綠色智能船舶的標準制定者、技術創造者、示范引領者。
揭牌儀式上,宜昌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曾慶東和湖北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王耀惠共同揭牌。
學院把宜昌作為產學研服結合、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重要基地。在綠色智能船舶產學研合作簽約儀式上,李春梅副書記代表學院與枝江市船舶行業協會完成簽約,力促雙方對接合作。
作為首個由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和船檢機構聯合成立的工作室,“綠色智能船舶研發工作室”致力于示范船舶研發設計、特色船型應用推廣、船舶人才培養實訓和產業鏈條延伸拓展,對推動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意義深遠,工作室的成立對促進學校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適應行業產業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積極作用。
(圖:三峽日報、宜昌市港航建設維護中心 文:汪文琪 審核:張尊華)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