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03-22
船舶動力工程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Power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inistry of Transport)2007年由交通部認定,2008年5月由交通運輸部科教司正式掛牌,2013年4月通過了交通運輸部科技司組織的重點實驗室驗收評審。2016年10月榮獲“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評估優秀實驗室”稱號。
重點實驗室擁有一支學術水平高、學歷結構、年齡和職稱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目前有固定人員4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7人,教授18人,副教授及高級實驗師16人,37人具有博士學位,6人具有博士后經歷。外聘客座教授10人,其中院士3人。擁有1個交通運輸部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和2個湖北省創新群體,9名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名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等。
重點實驗室緊密圍繞交通行業船舶動力工程“安全”“綠色”和“智能”的主題,對接國家 “一帶一路”、“軍民融合”、“創新驅動”、“海洋強國”和“長江經濟帶開發”等重大戰略需求,依托武漢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交通運輸工程”一級湖北省重點學科、“輪機工程”國防特色學科的優勢,致力于船舶動力工程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科學研究及成果轉化,為我國船舶動力系統的設計、建造及運維保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撐。經過建設,先后取得包括國家發明二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等一批重大成果,培養了一大批高技術人才;本重點實驗室的裝備和整體研究水平已居國內領先,部分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
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1)船舶輪機監測與診斷:研究船用柴油機智能控制、船舶動力系統監測診斷、健康管理和船舶動力系統及裝置測試驗證等技術;
(2)船舶輪機仿真與控制:研究船舶輪機系統數據孿生、智能船舶輪機系統仿真與評價、電力推進系統優化與控制等;
(3)船舶輪機節能與環保:研究柴油機性能優化與排氣后處理、燃料的基礎特性、船-機-槳優化匹配、發動機熱負荷及結構可靠性和船舶熱能、冷能綜合利用等技術;
(4)船舶軸系工程優化技術:研究船舶軸系動態設計、船舶軸系振動與校中、船舶軸系經濟性評價、無軸輪緣推進系統等技術。
重點實驗室組織機構
重點實驗室人才隊伍
中心擁有湖北省楚天學者、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青年長江學者、教育部新世紀人才等各層次人才(見下表)。
船舶動力工程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高層次人才
榮譽稱號 |
姓名 |
獲得年份 |
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 |
袁成清 |
2009 |
交通運輸部青年科技英才 |
袁成清 |
2010 |
教育部新世紀人才 |
袁成清 |
2012 |
湖北省高端人才 |
袁成清 |
201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
袁成清 |
2014 |
袁成清 |
2015 |
|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袁成清 |
2018 |
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培養對象第一層次 |
陳 輝 |
2002 |
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科研項目擇優資助”獲得者 |
陳 輝 |
2003 |
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 |
陳 輝 |
2004 |
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 |
楊建國 |
2003 |
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 |
余永華 |
2011 |
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 |
楊琨 |
2017 |
交通運輸部優秀科技創新團隊 |
嚴新平、陳輝、周新聰、 袁成清、吳超仲、初秀民等 |
2010 |
湖北省創新群體 |
袁成清、嚴新平、白秀琴、周新聰 吳超仲、初秀民、張笛、謝磊 |
2013 |
重點實驗室運行機制
(1)人事管理機制。采取“固定人員+流動人員”的模式,其中固定人員包括科研和管理人員。流動人員包括訪問學者、兼職客座教授和重點實驗室自聘人員。
(2)績效考核機制。依托單位武漢理工大學對重點實驗室及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建立單獨的績效考核制度,制定重點實驗室運行績效考核辦法,把工程化研究水平、成果轉化水平和技術服務能力作為學術考核重點實驗室的核心指標。學校對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的考核,在按照學院“教學科研”型考核基礎上,對承擔工程化研究與成果轉化方面取得的成效給予加分。
(3)科研與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學校鼓勵中心承擔國家、省級重大科研課題外,鼓勵中心承擔企業和其它單位委托的橫向技術難題攻關和技術服務等課題,并作為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科研水平考核的依據之一。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